-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喜报:科创成就未来“星”
——卢湾中学创新课题学生社团佳绩频传
随着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22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和2023年“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三项活动落下帷幕,历经半年历程,卢湾中学创新课题社团的同学们过五关斩六将,秉承卢湾“DREAMER科学院”的科学探究精神,最终1位同学荣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2位同学荣获“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称号,1位同学荣获“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初中组一等奖”和“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11名同学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展现了卢湾学子扎实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卢湾中学始终坚持科学教育既面向“大众化”,又满足有特长、有特需的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特长、养成志趣。学校以科创品牌项目为支柱,依托自主选修课、社团、课后服务,充分挖掘有科创兴趣、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卢湾学子,打造“创新课题研究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课题研究能力。社团汇聚了一批热爱探索、喜欢探究的学子,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聚焦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依托每年的上海市青创赛、“明日科技之星”、“少年科学院”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组织社团成员开展集中授课和灵活多样的分组实践。学校依托四个层级的科学教师团队,组成了专门针对创新课题研究社团进行辅导的指导团队,从研究方向、课题产生、研究过程、成果展示、专家答辩几个环节进行跟踪辅导,为学子们在脱颖而出保驾护航。
在第22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和2023年“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中,七年级的须诗凡同学一举荣获了“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 “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初中组一等奖”和“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三个奖项。她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积极参与社团的各项活动,不断探索新的课题研究领域。她的项目《一款仿生学连续体柔性机器人》不仅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此次获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 和“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卢湾中学创新课题研究社团培养成果的认可。在本次“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除了须诗凡同学,还有4位社团成员成功入围,其中七年级的康睿申、朱艺婷同学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
在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社团成员张昊彧、步菳昀、马颖然等17名同学带着自己研究的课题对奖项发起了冲击。本届创新大赛以“创新、责任、诚信、合作”为主题,通过激烈竞争,在全市15791个申报项目中,11名同学的课题通过评审选拔、现场答辩互动和科学探究实践等环节的考验,成功获得上海市二等奖、三等奖。
创新课题社团学生成果丰硕,获奖频频,离不开学校拥有一支校内校外联动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的课题研究形成“一对一”定制式指导,离不开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探索。展望未来,卢湾中学创新课题学生社团将继续秉承学校“DREAMER科学院”的精神,在科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掌握更多科学研究方法,体验更多的科学之美和科学之魅力,不断将自己的创意通过科学研究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成果,成长为“科学创造的追梦人”!
部分获奖学生感言:
须诗凡:
进入卢湾中学,多元丰富的学校科创课程、科技活动和项目化学习,激发了我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在老师们的启发和帮助下,我先后尝试过多个课题,最终选定一款仿生学的柔性机器人作为参赛作品。这个作品既要有机械工程学的基础,还需要有软件编程的配合。我从零开始,反复测试牵引材料,调试机械手臂的转动尺度,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引领未来的力量。通过不断创新和追求,我们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我将继续努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因为我相信,还有无限的可能和机遇在等着我们,只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追求,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任美萱:
每当目睹中国的运载火箭划破天际,承载着梦想,向着宇宙深处进发;每当思绪飘向群山深处的中国“天眼”,它如星辰之眼,静静地窥探着深邃而神秘的星空,我心中总会涌起难以言表的感动。这份感动不仅源于对科学家们深深的敬佩,更是被科技的巨大推动力所震撼。参加这次的青创赛,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大胆想象,勇于从零开始实践,我们便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在陈昌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启了《用“数字感知织物”构建“可穿戴产品”,重塑“3D数字孪生”》 的研究性课题之旅。每一个环节,从市场调研和分析,到产品概念定义,再到面对专家和教授的答辩,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有茫然、枯燥、挫败,但同时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从科普读物的旁观者,逐步蜕变为亲自动手的参与者,从奇思妙想的幻想家成长为严谨实操的践行者。我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何面对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更加亲近科技,而且更让我认识到,即便是初中生,我们也能在科学的世界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价值。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相信身边会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这场科学探索的旅程中。在这场旅途的路上,每一步都将是自我潜能深挖和科学创新精神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怀揣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好奇,共创属于我们的精彩未来。
康睿申:
经历这次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创工作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体会到了自主研究项目带来的巨大成就感。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让我在面对难题时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在采访与调研环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和需求,这一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以科技力量改善他们生活的决心。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还掌握了电脑编程和硬件设计的宝贵技能,这为我未来的科创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与温度。我期待着未来能带着更前沿的课题,再次参与到这样富有意义的活动中来,继续探索科技的奥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昊彧:
参加上海市青创赛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经历,带来许多收获和成长。首先是创新能力的提升, 青创赛鼓励创新和独特的想法。参赛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提高了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在比赛期间,自己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参赛时间。学会有效地分配时间、制定计划并且保持效率。锻炼了自己的压力处理能力, 参加比赛给我带来一定的压力,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应对挑战这非常宝贵的技能。及时反思与总结,在参加期间,及时对课题的进展进行总结和与老师的讨论,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分析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获得了自信与成长, 通过参加比赛,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录:获奖课题名单
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 |
|
||
获奖课题 |
学生姓名 |
获奖 |
|
一款仿生学连续体柔性机器人 |
须诗凡 |
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 |
|
基于QRCODE识别技术的无障碍停车位防占用装置 |
康睿申 |
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 |
|
基于midi识别和手部关键点识别的扬琴辅助练习装置 |
朱艺婷 |
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 |
|
用“数字感知织物”构建“可穿戴产品”,重塑“3d数字孪生” |
任美萱 |
入围 |
|
AI熟人声音真伪辨识与差异研究 |
张馨文 |
入围 |
|
非请勿触 ——宠物防触摸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
武沂融 |
入围 |
|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
|
获奖课题 |
学生姓名 |
获奖 |
青少年口腔健康稳态和其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
张昊彧 |
二等奖 |
国画智能感湿加速干燥箱 |
马颖然 |
三等奖 |
自行车半自动ABS刹车系统 |
步菳昀 |
三等奖 |
关于上海携带宠物犬公共出行方式可行性的探讨与建议 |
陈星曜 |
三等奖 |
便捷式家庭负压保鲜储米装置设计 |
顾陈一染 |
三等奖 |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青少年健康保障自适应人体跟踪课桌 |
金奕杭 |
三等奖 |
初中生对“碳中和、碳达峰”认识的调查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
牛誉潼 |
三等奖 |
关于石墨烯印刷在3d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在数字感知织物上的应用 |
任美萱 |
三等奖 |
一种可上下移动和吸尘的智能黑板擦装置 |
王添麟 |
三等奖 |
吡丙醚对福寿螺卵杀灭作用研究 |
王彦淳 |
三等奖 |
鱼菜共生标准化体系下鲈鱼的生长报告 |
袁斯成 |
三等奖 |
上海市“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
获奖课题 |
学生姓名 |
获奖 |
一款仿生学连续体柔性机器人 |
须诗凡 |
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初中组一等奖、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