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聚焦学科项目化 共研“双新”教学新样态
——语文教研组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教研”活动纪实
为推动“双新”落地,上海市卢湾中学各教研组陆续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教研”主题研修展示活动。2024年12月12日下午,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聚焦学科项目化 共研‘双新’教学新样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语文组全体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研组长、学校教学管理团队共同参与本场活动。学校还特别邀请了黄浦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吴勇老师全程参与并作点评指导。
研修活动的第一部分,由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陈溦雯老师执教了语文学科项目化《新校园 新环境》第四课时“形成与修订阶段”。本课通过三个迭代跟进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修改文字,并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校园电子明信片的成果雏形。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们不仅综合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还利用iPad自主学习和探索图文资料包,有效掌握了景物描写的方式方法,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了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观课后,语文组开启研修活动的第二部分研讨活动,由语文教研组组长王伟华老师主持,教研组全体老师围绕四个子问题展开深度教研。
子议题一“课:项目在单元教学中的坐标”。陈溦雯老师从“我在做的语文学科项目”角度介绍本课时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和环节,从导入、主问题、三个活动任务及作业设计等方面展开分享。闫锋老师从“我们这样做这个项目”角度,介绍了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流程、环节与评价,整个学科项目历经入项、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出项及反思迁移六个阶段,学习中需为学生搭建多种支架工具,如KWH工具表、内容梳理工具、讨论工具等。董希琳老师从“项目内容在单元中的坐标”角度,由单元教学目标出发,阐释与单篇教学目标和问题链的关系,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键性和重要价值及意义。
子议题二“评:素养导向的单元目标落实”。各年级语文老师围绕本课进行了观点交流。周燕老师认为这堂课学习活动设计体现了三个特点“创新性、主体性和课堂的有效”,陈老师在课堂中有效运用了观察、思考、交流、评价工具作为支架,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表达。文全民老师从学生视角出发,认为项目学习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认知和理解。陆晢文老师基于单元设计视角,认为项目学习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活力,单元教学设计与项目深度融合,有据可依,促进了学习的拓展与运用,让学生有了个性化的体验与收获。王春燕老师认为项目学习中充分体现了通过支架去有效达成目标,不仅课堂具象化,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触的范式和方向感。
子议题三“研:‘类’化的语文学科项目的可行性”。吴骏老师从语文项目化实施的困境出发,提出了语文项目化的迁移运用设想,并以本项目《新校园 新环境》为例,阐释语文项目化学习迁移的具体方法,强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做到用语文项目化搭建与贯穿,达成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
子议题四“问:‘学—仿—创’过程中的疑惑”。研讨中老师们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学科项目化的理解和疑惑。教研组长王伟华老师认为项目化学习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项目化学习要有学科立场,立足本学科素养,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生成项目,并不是彻底的颠覆,而应转化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做到更有针对性,更积极地促进学生思考,关注核心素养的体现和个性化评价的实施。
黄浦区语文教研员吴勇老师对本次教研组的现场研修活动作了指导点评。吴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研修活动和陈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认为,此次学科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壳有肉有核,还结成了果实,陈老师在项目化“学与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吴老师提出,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在本项目创造的基础上参与迭代,保持项目化学习的初心;形成了果,果就要变成种子,撒播在每一个年级、班级,撒播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去继续孵化,产生更好的效果与收益。吴老师寄语老师们在“双新”理念中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从课堂学生参与的角度,推动和促进项目化教学,极大地去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体现项目化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最后,教学发展部副主任朱靖老师对语文教研组本次主题研修展示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学生素养的积累必定是在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每一节课中,要聚焦“真实的问题解决”“合作的学习形式”“作业的预设性”等,深耕课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育人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此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未来,项目化学习革新、创新素养培育的征程仍在继续,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将继续砥砺深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深度研究教与学方式的转型,提升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能力,探索“双新”教学新样态。